第一章
最后更新于
这有帮助吗?
道可道,非常道;名可名,非常名。无,名天地之始;有,名万物之母。故常无欲,以观其妙;常有欲,以观其徼(jiào)。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第一章是道德经的总纲,先讲了道是如何演化出万物的,又讲了人反归道的状态。
可道之道,不是真的道。那真的道是什么? —— 常道。
老子说:我现在要讲的东西,只是语言概念上的东西,我们都是用语言概念来交流,所以我要讲常道就必须要用语言来描述。但我讲出来之后,就不是常道了。即使明白了道,道也无法言说出来。
可名之名,不是真的名。那真的名是什么? —— 常名。
道与名的第一层含义,使用实相世界(非常道)指代常道,使用名相世界(非常名)指代常名:
实相世界:实相世界是事物的本质。(类比太傻天书中的差别概念)
名相世界:名相是人的主观认识、情绪,在名相世界中,人类可以为万事万物给命名。(类比太傻天书中的区别概念,人在差别上赋予了差别新的认知,甚至情绪)
为什么人类会区别于其他生物? —— 名。人类会给万事万物命名,利用对万事万物的认知来创造,比如利用物理学等其他只是造飞机,原子弹。人类因为名而伟大。
道德经就处在名相世界中,试图使用名相世界中的概念,解释、描述实相世界。人也在名相世界中,人要想到达实相世界,需要 —— 修道、悟道、得道。
第二层含义:在佛经中,色受想行识称为名色,也就是现代意义的身心(心身),那么受想行识则是名,受想行识就是心。
色受想行识(五蕴):
色就是我们能看到的这朵花的形状颜色,是物质的部分。
受是你看到花时产生的感受,可能是喜欢或不喜欢。
想是你对这朵花产生的想法,比如"好美啊"。
行是这些感受和想法在心中留下的痕迹。
识则是整个认知的过程。
名可名,非常名:心是可以命名的,但可以命名的不是常心。
汉字名由夕+口组成,古人走夜路时,彼此看不见,就自己呼自己的名字,他既可以是动词,也可以是名字,名字有名字、概念、定义等意思。此外,名也是一种意识活动,所有也可以指代为心。
我们靠什么来悟道? —— 心。整个修道就是修心。所以不要心外求道。
无,名天地之始;有,名万物之母。
天地的开始 —— 无。
万物的母亲,根源,始发,源头 —— 有。
道表现为有与无,无与有是包罗所有天地万物的存在的根本与根源,也是对天地万物存在的抽象。
类比无与有:比如盖了一个房子,有了这个房子,房子里的空着的空间便是房间,也是无。这个无是房子切割出来的小的无,而天地(宇宙、甚至宇宙之外,天道,无限展开的,无限大的)则是大的无,但实际的无还要比这个大的无还要无限。
故常无欲,以观其妙;常有欲,以观其徼。
欲:
六根与六尘相触。
六根: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。
六尘: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。
无欲与有欲:
有欲: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世界,是徼。
无欲:处于此状态看到的就是妙,当根尘相触的时候,不攀缘,就不会生识,也就是没有起心动念。悟道的人虽然也要吃饭睡觉,但是不留心。
人通过有欲转换为无欲回归到道。
妙和徼:
徼:有边界的,有分别的,可以理解明白的。有就是徼。
妙:眇,表示眼睛看不清的,妙不可言的,表示无分别,合一的,无我的。无就是妙。
如何才能看到妙? —— 与“我”有关。
此两者, 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,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玄:黑色,看不到,一片混沌,没有分别。又称为玄同。是人入道后的感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