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
经文
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(xiàn)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常使民无知无欲,使夫(fú)智者不敢为也。为(wéi)无为(wéi),则无不治。
笔记
视频内容从00:21分开始。
不尚贤,使民不争;
第一层含义,贤:贝,代表钱财,多财。
不崇尚有钱的人大商人,可以让百姓不争(不争钱多钱少,不争利)。
第二层含义,贤:贤能,能力,能力强的人。
古代中国,基本不崇拜能力强的人,所以社会的发展进步很慢。
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
难得之货是指稀有之物,比如金银珠宝。当稀有之物很有价值,就会引发盗贼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窃取。所以如果想让这个世界没有盗贼,在治理上就不可以让百姓追逐这些东西。
平衡让百姓获得平等的劳动致富的机会,也是治理的重要内容。
不见(xiàn) 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
可欲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你见了,生活在普通小县城的人对生活并没有多少欲望。而GDP就是要带动人的欲望,满足人们的欲望,让人消费。GDP与百姓的生活幸福程度并没有什么关联,真正有道的治理关心的是百姓精神的状态,精神的满足,欲望的清淡,欲望的减少,少私寡欲。
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
虚其心:虚是虚掉的意思,虚掉我们的妄心,贪欲,避免百姓争、盗、乱。
实其腹:与虚其心对应,只有老百姓有的吃穿社会才可以稳定。
弱其志:意志,志就是意,是强烈的心的力量指向某个地方,也就是弱化强烈的欲望。
强其骨:骨代表筋骨,指代百姓立足的东西。
常使民无知无欲,使夫智者不敢为也。
无知无欲并不是让百姓愚昧,无欲的愚民政策。而是指,老子在治理方面比较推崇让百姓知道的少,欲望少,从而让百姓获得幸福。
比如在大城市打拼的人,见过纷纷繁繁的欲望的世界,他又得不到就会痛苦,即使得不到,他也不会回到小县城。能放下这些欲望的人只有两种,体验过这些欲望的,以及内在充实的修行人。
智者:知者,聪明人,聪明人是知和欲完全的打开人。在社会中还存在一种胆大,又有小聪明的人,总会钻个空子(敢为)。这样就可以让这种社会的小聪明的人不敢为。
此句不仅有治理的大方向的引导,也有禁止。
为无为, 则无不治。
结论,使用无为来治理 —— 无为而治。上文中讲的就是无为而治,无为的治理首先要要求治理者要明心见性,拥有智慧,然后根据情况去做。如果没有明心见性,即使什么都不做也是有为。
在位的治理者最担心的事情是位子,如果是无为而治,根本不用担心位子。
最后更新于
这有帮助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