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章
经文
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(wù)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较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(hè),前后相随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;万物作(zuò)焉而不辞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夫(fú)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笔记
无论是人还是任何其他生物,我们都有一个逐渐发展的意识的二分性的问题。当我们还是胎儿时,在四个月的时候,胎儿就已经有了听力了,这就意味着他的耳根已经开始启用了,那么他对外在的声音是有区分的,自然就对声音开始有了分别,当睁开眼睛的时候,就会对图像产生区分。因为刚刚出生,是无法表达,也无法识别外界的事物,所以人就会给婴儿命名,教婴儿识别万物,婴儿就开始认识(名相概念与事物的匹配的认知)了。
经过长时间的认识,他就会根据名相概念,构建自己的意识活动。比如,妈妈去哪儿了?这个时候,婴儿就进入了名相的世界,也就是头脑的世界。无论是感觉、直觉、判断、推理、概念、图像这些全在大脑中。
恰恰是人类可以造就一个名相世界,所以人的大脑及其的发达。人类就凭着名相概念,名相世界,利用思维造就出无数的东西,比如科技、文明、哲学、城市等等。这种分离的世界与相应的名相世界要比动物的意识更加高级,这也是人类伟大的地方。
第二章,老子主要讲了人类创造了名相世界后,就要被名相世界所束缚。因为我们对世界的认知都是成双成对的出现的,有有就有无,有黑就有白,有男就有女,有上就有下,有美丽就有丑陋。
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(wù)已;
天下:世俗的世界,名相的世界,人的世界。
美之为美,斯恶已:有喜欢,厌恶就存在了。也可以读斯恶(è)已:有美丽,丑陋就存在了。
斯:就是,美就是恶。为什么美就是丑?因为美与丑本身就是相对的概念,换个角度美与丑可能就调转了。美丑本身是二分的,是主观的。
当我们太在乎喜欢的东西,我们就会被困住。比如,你想要买一件衣服,但是买不到或买不起,那你就会痛苦。正是因为你太喜欢,所以你才会痛苦,但如果你明白,喜欢就是厌恶,那你自然就不那么喜欢了,那你就从这个执着中走出来了。
我们的所有喜欢/厌恶都是执着的,去掉执着的前提是他们是二分的,而二分又是主观的。
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
善与不善也是成对的概念,所有的对立面都是成对的概念,这是人类的区分。人类上认为的美,在动物那,甚至另一个人那儿,并不觉得美。比如人类喜欢黄金,代表着价值,但是你把黄金放到狗的面前,还不如将一坨大便给狗,狗闻了一下这个东西对它没有意义的。所以黄金的价值都是相对的,人建立的所有东西都是以人的价值观、人的眼光、人的世界为基础的。
人是万物的尺度 —— 普罗泰戈拉。
当我们从人的角度来看世界,就很容易被二分性束缚。其实只要是生物,就有分别意识,只不过人是最发达的,分别是生存在这个世界的基础。
善:擅长,也可以解释为善良。
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较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(hè),前后相随。
列举了几对对立面的事物:
有 - 无:有有才有无,有无才有有。
难 - 易:难和易是相对的概念。
长 - 短:长与短时比较而来的。
高 - 下:高下靠争夺而来的。
音 - 声:音是只五音,七音,而声代表耳朵可以接收的任何的声波。音和声相比,声要比音宽广,我们听到的所有声音都是声。我们听到的东西有好听的不好听的,混合在一起,在声音的世界中他们都存在,有音也有声。但是人将声音区分了出来,比如噪音和悦音。
前 - 后:前转个身就是后。
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;
是以:所以。为什么是所以?圣人不在世间二分的状态中。你只要在二分中,你就是有为中。就算你不去想,也是有为,因为你被分别意识框住了,所以我们一定会产生烦恼。
圣人:圣人是超越这些分别的人,处事都是无为来处事(处无为之事),以不言来行教(行不言之教)。
不言:声音不说是不言,说也是不言;而我们说也是言,不说也是言。老子是告诉我们,修行与修道就是要在这个分别的人时间超拔出来,这个超拔出来的人就是圣人。
不言之教:将不言之教理解为身教,是狭隘的。
不:并不是指对立面,比如有为与无为,言与不言,而是指代超越。道德经中的很多的否定词基本都是这个含义。
万物作焉而不辞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
老子在讲圣人是在这个世界上是怎么展现他的存在的。
作:协助,省略了主语圣人。
万物作焉:圣人跟随万物的规律和变化,来协助支持万物的生长。圣人不仅作为人而存在,更是与天地并存的一个伟大的存在,参天地化育。
而不辞:辞代表言辞,说辞。圣人这么伟大,辅助万物的存在,但是却从来不说,他认为没有什么好说的,它不需要表达。
生而不有:生代表生长,有代表占有。比如母亲生了一个孩子,我们就要占有孩子,你要听我的话、你要考什么什么学校等等。生而有就是普通人的状态。
为而不恃:恃代表自恃,做了事情,又要抓的牢牢地,心里很在意。圣人则是做了就放了,行云流水一般。
功成而弗居:事情做好了,不居功。不会想着算在我头上。而我们普通人做事,做成了事情会感觉到骄傲,期望听到别人的认可和赞美,人动了这个念头就是众人。《金刚经》讲: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,才是有道的妙用。否则你就是做了这个,有了这个,就变成“我”的了,我会到处收容这些东西,占有,控制,无奈,想得通的叫放手。
无论是有,恃,还是居,都是建立在分别之上的。
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弗:不。
不去:不会离开。
当你有不居之心,你就是合道的。
最后更新于
这有帮助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