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三章
经文
宠辱若惊,贵大患若身。何谓宠辱若惊?宠为下,得之若惊,失之若惊,是谓宠辱若惊。何谓贵大患若身?吾所以有大患者,为吾有身,及吾无身,吾有何患?故贵以身为(wéi)天下,若可寄天下;爱以身为(wéi)天下,若可托天下。
笔记
视频内容从05:00开始。
宠辱若惊,
若:似乎、好像,是既肯定又否定的词,超越了二分对立。
宠辱:对立的两个概念,宠为受宠,辱为受辱。
惊:心动,心理波动大。
一个人无论受宠还是受辱,都会心惊。因为我们的心中总有期盼,当我们的期盼得到满足的时候,就是很舒服的感觉。但是当我们得不到满足,就会痛苦、愤怒。我们期望得宠,而得宠你就成为了下位,希望得到上位的青睐、关注、照顾、保护(受宠的感觉)... 宠是因为我们有期盼,有满足,平等心就已经失去,自然就有了惊。
宠辱在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每天在发生。我们该如何面对宠辱? —— 若惊,也就是不惊,更主要的是超越惊与不惊的概念。如何做到若惊?你要超越二分对立,平等一如的看待。
何谓宠辱若惊?宠为下,得之若惊,失之若惊,是谓宠辱若惊。
什么是宠辱若惊?
宠为下:宠辱为下,为下-> 在下位,受宠受辱都是在下位的。
得之若惊,失之若惊:在有期待的情况下,心不平,不正,你从上位的得与失,都会让心有所动。此处若为肯定。
得失都不惊,那就是宠辱若惊。此处若为否定词。
《大学》中有关心正的问题:
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,身有所忿愤则不得其正;有所恐惧,则不得其正;有所好乐, 则不得其正;有所忧患,则不得其正。心不在焉,视而不见,听而不闻,食而不知 其味。此谓修身在正其心。
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: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,之其所贱恶而辟焉,之其所畏敬而辟焉,之其所哀矜而辟焉,之其所敖惰而辟焉。故好而知其恶,恶而知其美者,天下鲜矣。故谚有之曰:“人莫知其子之恶,莫知其苗之硕。”此谓身不修,不可以齐其家。
只要你在二分中间任何一个点有所执着,心就会有所不正,就一定会惊。所以期盼有宠,就会惊;期盼没有辱,也会惊。超越宠辱的分别,才能宠辱不惊。
贵大患若身。
患:大麻烦。
人生有大麻烦,这个大麻烦表现在身。
身:身体,人的一辈子都在围绕着身,是人在时间最重要的东西。第二层含义为:自我,佛教中破身见的身也是自我的意思。
何谓贵大患若身?吾所以有大患者,为吾有身,及吾无身,吾有何患?
我之所以有大麻烦,因为我有身,如果我没有身,我就没有麻烦了。
等到我没有我了,就没有麻烦了。
所有的患,全在我上。任何事物,一但执为我,就有问题了。
宠辱是分别心的问题,而身的问题则是我的问题。事件的差别是真实存在的,比如相对的长于短,而基于差别产生的价值判断,则是分别(区别),比如美丑、善恶。
宠辱就是一种分别。修行就是解决分别和自我的问题。
对应《太傻天书》中区别和差别的概念。
故贵以身为天下,若可寄天下;爱以身为天下,若可托天下。
贵:重视。
天下:天下百姓。
你要像对带自己的身体,对待自己来为天下,那就可以将天下寄托(交)给你。用你对你自己的爱一样去爱天下百姓,则可以将天下百姓托付给你。
何为爱自己?
我们都想要自己好,但是想要做的事情并不一定真的对自己好。比如我想吃的好,但是吃过之后却吃坏了身体。
这是认知的问题,也就是见惑,故需要破见惑。
所以可以将天下托付的人,只能是已经破见惑,明心见性的人,得道的人。而现实是谁有力量谁得天下,或是家天下。
最后更新于
这有帮助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