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布式ID

在分布式场景下,特别是在高并发,高数据量的情况下,ID的生成策略尤其重要。

分布式ID的特点?

  1. 分布式环境下全局唯一性

  2. 有序性,单调性

  3. 信息安全,如果是单纯的规律ID,可能会造成私密数据的推断,ID可能会泄露导致被爬取

  4. 高可用性

  5. 高并发

如何设计一个分布式ID的生成方案?

设计一个分布式 ID 的生成方案需要两个步骤:

  1. 生成二进制的 ID,通常从伪随机数时间节点ID 中选取

  2. 将该二进制的 ID 转成人类可读、易于传输的字符串文本

1. 生成二进制ID

生成二进制ID,又可以划分为三大类生成策略:

方案描述方案

伪随机数

完全由伪随机数保证唯一性

UUID、Nano ID

时间 + 伪随机数

高位由时间组成,低位由伪随机数组成。在同一时间下,用伪随机数保证唯一性。

ULID、KSUID

时间 + 节点 ID + 递增计数

高位由时间组成,低位由节点 ID 和递增计数组成,取代了上面方案中的伪随机数。在同一时间下的某个节点上,用递增计数保证唯一性。

Snowflake ID、Mongdb objectID

基于伪随机数方案

完全由伪随机数保证唯一性。

方案伪随机数(bit)总位数

UUID v4

122

(122+6) 128

Nano ID

126

126

UUID v4 使用了 122 位的伪随机数,然后另外有 4 位表示版本号为 4;以及 2 位表示变体种类。但由于一旦采用了确定的方案,这个值是不会再发生改变的,所以虽然总长 128 位,但实际保证唯一性的位数为 122 位。

基于时间+伪随机数方案

高位由时间组成,低位由伪随机数组成。在同一时间下,用伪随机数保证唯一性。因为时间排在高位,故使用使时间内进行排序。

方案时间(bit)伪随机数(bit)总位数

ULID

48

80

128

KSUID

32

128

160

注意,ULID 使用的伪随机数并非是完全随机的,它号称实现了同一时间内单调自增;但这是有争议的,具体在 单调性 一节中讨论这个问题。

基于时间+节点ID+递增计数的方案

方案时间(bit)节点ID(bit)进程ID(bit)递增计数(bit)二进制(bit)

Snowflake ID

41

10

-

12

(63+1) 64

MongoDB ObjectID

32

24

16

24

96

可以注意到 Snowflake ID 的二进制位数被表示成了 (63+1),这是因为 Snowflake ID 被用于保证唯一性的位数有 63 位,以及最高 1 bit 被留作备用。

MongoDB ObjectID 还进一步使用了自身进程的 PID。

尽管 Snowflake ID 和 MongoDB ObjectID 都使用递增计数,但它们的实现方式稍有差异。同一个时间下,Snowflake ID 的递增计数从 0 开始自增,到下一个时间点重置为 0;MongoDB ObjectID 从一开始就生成一个伪随机数作为递增计数,在相同时间的情况下该数自增,到下一个时间点不会重置。

可以注意到,Sonyflake 受到了来自 Snowflake 的启发,它们使用了相同的思路,但实现方式稍有差异。另外借鉴其思想的还有美团的 Leaf,百度的 uid-generator,可见 Snowflake 算法是比较热门的选择。

2、将二进制编码成文本

在上一步中,我们已经得到了二进制形式的 ID,接下来要把它转成可打印和方便传输的字符串。

方案二进制(bit)文本(bit/byte)编码(变体)alphabet

UUID v4

128

256/32

base16

[0-9A-F]

Nano ID

126

168/21

base64

[0-9A-Za-z_-]

ULID

128

208 / 26

base32

(?![ILOU])[0-9A-Z]

KSUID

160

216 / 27

base62

[0-9A-Za-z]

Snowflake ID

64

-

自选

自选

MongoDB ObjectID

96

192 / 24

base16

[0-9A-F]

ID关键信息的获取/生成方式

伪随机数的生成方式

UUID v4 和 Nano ID,就是完全由伪随机数组成的。随机数的位数越多,碰撞概率越低。使用伪随机数的方案,相比不使用伪随机数的方案,能额外提供不可预测性。

生成伪随机数依赖系统的伪随机数发生器,有两个 API 可供调用:

  • Math.random,生成的随机数更有规律,更容易预测

  • Crypto API,实际是从 /dev/urandom 中获取

Crypto API是指JCA(Java Cryptography Architecture)中的API,那么可以使用SecureRandom类来生成加密级别的安全随机数:

// 创建一个SecureRandom实例
SecureRandom secureRandom = new SecureRandom();

// 生成一个int类型的随机数
int randomInt = secureRandom.nextInt(); // 生成所有32位int范围内的随机数
System.out.println("Random integer: " + randomInt);

// 若要生成指定范围内的随机数,例如1到100
int boundedRandomInt = secureRandom.nextInt(100) + 1;
System.out.println("Random integer between 1 and 100: " + boundedRandomInt);

如果需要线程安全支持:

// 使用ThreadLocalRandom生成一个介于1和100之间的随机数
int threadSafeRandom = ThreadLocalRandom.current().nextInt(1, 101);
System.out.println("Thread-safe random integer between 1 and 100: " + threadSafeRandom);

时间的生成方式

引入时间能有效降低 ID 总长度,因为这样可以不需要太多的伪随机数来保证唯一性:

方案时间精度位数(bit)计时起点

ULID

ms

48

Unix epoch

KSUID

s

32

2014年3月5日

Snowflake ID

ms

41

Twitter epoch

MongoDB ObjectID

s

32

Unix epoch

一个 ID 方案的时间可以从 Unix 纪元开始计时,因为该方法比较通用。也可以从自定义的时间开始,就比如 Twitter 主导的 Snowflake 算法使用了它定义的 Twitter epoch,是从 2010 年 11 月 4 日 01:42:54 UTC 开始计时的,并且允许用户修改成其他时间。

所有带有时间的 ID 方案都在宣称自己是可排序的 (lexicographically sortable)。但要注意它们是粗略的 (roughly/loosely) 排序,在相同时间下不能区分先后。

为此,时间一定会放在 ID 的最高位,并且使用大端字节序 (big-endian)。

必须注意,ID 中的时间不代表它就是现实时间!它应该使用时间戳,而且是 单调时间 (monotonic clock)。想直接从 ID 中获取时间信息的想法是脱离实际的,因为单调时间不是 墙上时间 (wall clock)。该时间是用来保证唯一性和可排序性的,而不是为了将时间信息嵌入到 ID 中。不能依赖它来获知 ID 的创建时间!

所以,需要注意时钟回拨问题:即使发生墙上时钟回拨,单调时钟依旧在增加。单调时间依赖进程保持运行,只有进程存在,才能记录运行时间。在进程重启后,丢失了之前进程记录的单调时间,这时单调时钟也不可避免地遭遇时钟回拨。

节点ID的生成

可以从一个节点环境中获取各种 ID,再汇入到最终结果的节点 ID 中。可以从:

  • MAC 地址

  • 主机名

  • dmi product_uuid

    • DMI (Desktop Management Interface) 是一种标准,它允许系统硬件信息被操作系统和管理工具以标准化的方式访问。

    • 在DMI数据结构中,product_uuid 是一个特定的属性,代表了系统的唯一标识符(Universally Unique Identifier, UUID)。

  • PID,进程ID

  • UID,GID 系统用户的用户ID和组ID

  • CUID,浏览器指纹 中获取。只要是节点所在环境中能被利用的 ID,统统都可以纳入节点 ID 中。

正如引入时间可以减少伪随机数的位数一样,节点 ID 可以进一步减少对伪随机数的依赖,snowflake 完全放弃了伪随机数,使用一个从 0 开始递增的序号。

相关特性和问题

伪随机数的不可预测性

伪随机数在每次生成都是一个新的不可预知的随机数,这是伪随机数的不可预测性。不可预测性可以有效避免暴露一些数据信息,比如如果使用自增id,很容易被推算出一天的订单量。

xid实现方式是在初始化时生成一个伪随机数,然后每次生成新 ID 时在该伪随机数上递增,他不具备不可预测性。

实现不可预测性,必须使用强有力的随机数,像估计Snowflak算法的ID范围也是比较容易的。

时钟偏移问题

请先注意墙上时钟 (wall clock) 和单调时钟 (monotonic clock) 的区别。

ID 方案使用了单调时间,意思是它的时间永远单调递增,而不会因为 NTP发生时间回拨;另一方面,代表着时间很可能不是现实时间。

基于「时间 + 节点 ID」中使用了递增计数,在时钟回拨发生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重复 ID。基于「时间 + 伪随机数」则没这个问题,因为伪随机数就是用来防止同一时间内发生碰撞的。

常见的解决办法有,如果时间滞后,生成 ID 时直接失败,等待时间超过先前生成的 ID 的时间。在多节点冗余的情况下,已时间回拨的节点不提供服务,另外一些节点先不校准时间而是继续提供服务,可以保证服务不宕机。再比如,百度的 uid-generator 方案,在实现 Snowflake 算法时,使用了未来时间,突破了时钟限制。所以很重要的一点要再次强调,ID 方案中的时间部分完全可以不与真实时间关联,它并非是为了传递信息,而仅仅是作为保证 ID 唯一性的组成部分。

K-sorted

上面提到的 4 种带时间的 ID 方案,除了 ULID,剩下 3 种都不是完全排序的,它们在同一时间 ( 秒或毫秒) 内不保证顺序。设想同一个事务中,有 A 和 B 两个步骤,B 要在 A 之后发生。如果为 A 和 B 生成 ID 时恰好在同一个时间点内 (这很常见),那么在分布式环境中,为 B 生成的 ID 不能保证比 A 大。

所以它们确实是可排序的,但是要注意是 K-sorted,意思是生成了总个数为 n 的 ID 数组,分为 k 组,每组的 ID 不保证排序,但是后一组中的所有 ID 一定比前一组大。

关于如何保证在相同的时间点内也保证排序,这需要在分布式环境中存在一种同步机制,比如严格的自增序号,数据库生成的自增 ID 来保证强顺序。

单调性

ULID 号称实现了一项特性,叫做单调性。它采取了两种方式来保证生成的 UUID 是可以按时间排序的。在同一个时间 (毫秒) 内,随机数单调递增。在 golang 的实现中,增长幅度既可等长,也可以是随机步长。实际上是通过维护一个 Monotonic 结构体,多个 ID 生成实例从该结构体中生成 ID,那么在同一个时间点中,后生成的 ID 确实比前一个大。如果到了下一时间点,将从一个完全的随机数开始。

但是真正的问题是,在分布式环境中是无法保证这个单调性的。首先,时间不能保证同步。其次,Monotonic 结构体要在分布式环境中共享才行。所以,保持单调性要有额外且复杂的同步机制,这显然不是通过使用 ULID 就能保证的。

ULID 在单调性方面存在争议:Issue 11。考虑到 ULID 只是一份规范,它的各种语言实现不一定完全遵守规范,所以在使用 ULID 的库时还请多加留意。

时钟序列

时钟序列问题是为了解决同一时间戳下可能会发生大量的id生成请求,这是可以使用时钟序列,他是一个自增的数字,没生成一次id都会自增一次,当时间戳发生变化时,时钟序列会进行重置。

编码方式

baseXX

直接将二进制按 ASCII 映射到字符肯定是行不通的,这样做会有很多不可见的字符。所以实际上要用到 baseXX 编码来转。

baseXX 编码可以理解成 XX 进制,将二进制数映射到一个 alphabet,该 alphabet 可以包含字母、数字以及其他可见符号。这里提供一个简单的理解:

  • base16 二进制每4位转为一个字符

  • base32 二进制每5位转为一个字符

  • base64 二进制每6位转为一个字符

由于字符要占 8 位,所以转成文本后总位数变长。

base16 就是常见的 Hex 编码。使用该方式的典型代表就是 UUID。base64 使用大小写字母区分,所以相应地 Nano ID 是大小写敏感的。base32 不包含字母的大小写,所以相应地 ULID 是大小写不敏感的。

我们都知道,无论是base32还是base64等编码方式,如果末尾位数不足的情况下要进行补 0,标准情况下还要填充=。实际上这个=可有可无,所以在所有的生成 ID 的方案中,都不要求填充=。

Nano ID 不需要在末尾补 0,它采用 126 位的伪随机数,那么按照 base64 的规则,每 6 位对应 1 个字符的话,结果正好是 21 个字符。

这些 ID 方案都采用了 BaseXX 编码的变体形式。

Nano ID 使用的是在 URL 中安全的 alphabet,包含A-Z,a-z,0-9,-和_,而不包含原始标准中的+和/,这样就不会再次被 URL 编码了。在 URL 中安全的 alphabet:

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0123456789-_ ULID 用的是 base32 的变体形式 Crockford’s Base32,这种编码不包含 I L O U 这些容易产生误解的字符。

标准 base32 采用的字符有两种:

ABCDEFGHIJKLMNOPQRSTUVWXYZ234567

或者

0123456789ABCDEFGHJKMNPQRSTVWXYZ

而 Crockford’s Base32 采用的字符:

0123456789ABCDEFGHJKMNPQRSTVWXYZ

想一想,你能轻易区分数字和字母 1 l L,0 o O 吗?这需要一个重视此方面的、辨识度高的字体。但并不是所有环境中的字体都能做到。很多无衬线字体是很难分辨清楚这些字符的。

人类可读

ID 足够短,不是编码是否优秀的唯一考量。还需要考虑人类可读 (human-readable),这取决于具体的应用场景。对人类友好的 ID 首先要足够短小精简那是肯定的,除此之外还要考虑大小写问题、字符的辨认问题。

所以,奇奇怪怪的特殊字符就不用考虑啦。一般都优先使用 A-Za-z0-9 这些常见字符。

就比如 ULID 做到了大小写不敏感,其采用的编码方式 Crockford’s Base32 只包含容易辨认的字符。这样在分辨 ID 和输入 ID 的时候更加轻松。

Nano ID 则为了追求更加紧凑,需要区分大小写,引入字符-和_,虽然牺牲了一点可读性,但是获得了更短的长度。

由于 UUID 只使用 16 进制字符,容易理解和转换成原始的二进制数据,但代价是它的字符串最长。

URL-safe

/+需要经过 URL 编码,才能在 URL 中使用。所以在选择 alphabet 的时候,应该有意避开这两个字符。标准的 base64 就显得不合适了,所有还有个对 URL 友好的 base64 版本,使用-和_,我们可以看到 Nano ID 就选择了这种编码。

通常还有个看法,那就是 URL-safe 中的-和_是不受搜索引擎欢迎的,容易被误判成分隔符,导致使用了这两个字符的 ID 被语义分隔了。所以 base32 等编码,它们不需要使用除字母和数字之外的字符,在此刻发挥了价值。

其他方案

集群数据库保证seq的唯一性

分布式场景下,热点模块数据可能过多(比如订单库),导致一台数据库无法存储全量数据:

那么在生成订单时,如果使用sequence在每个库中生成订单ID,很容易造成订单ID的重复。首先想到的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使用步长,错开id:

-- 数据库1的OrderId生成策略
create sequence seq_order_id start 1 step by 2;
-- 数据库2的OrderId生成策略
create sequence seq_order_id start 2 step by 2;

这种方式较为简单,其数据的唯一性是有保证的。但是如果再扩充一台机器,可能要面临数据迁移的情况,相对来说不是很灵活。当然,你可以将step增大,为扩充预留Id值。

使用全局唯一数据库生成ID

这种方式也较为简单,就是再整个环境中搭建一台专门用于生成ID的数据库:

各个服务会从ID数据库中取出自己所需要的ID数据。ID数据的生成策略也有多种:

  • 预先插入一堆唯一ID到ID数据库中,供其他服务读取使用

  • ID数据库使用SEQ生成

全局唯一数据的缺点也很明显:

  • 很难做到高可用,有单点故障

  • 性能较低,扩展性较差

  • 预插方式需要维护程序,并且每个服务的ID生成策略可能都不同

  • 有多种数据库产品,每个数据库产品的相关操作可能不同,不方便程序扩展

使用Zookeeper的临时节点

Zookeeper具有高可用、原子性的特点,用于作为唯一的ID生成策略也是较为合适的:

  • 有序,使用临时序号节点

  • 使用节点的数据版本号

  • 高并发下性能较差

使用Redis的incr

由于Redis的原子性以及高性能,使用Redis作为ID生成策略是很多公司采用的解决方案,主要采用 incrincr by,它具有以下特点:

  • 高性能

  • 数字ID,有序,分页较为方便

  • 局部有序,全局无法保证有序

最后更新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