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四章
经文
视之不见名曰夷,听之不闻名曰希,搏之不得名曰微。此三者,不可致诘(jié),故混(hùn)而为一。其上不皦(jiǎo皎),其下不昧。绳绳(繩繩mǐnmǐn)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。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惚恍。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。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能知古始,是谓道纪。
笔记
视频内容从17:00。
不同于前文,老子在本章直接描述道体。他不去正面描述道体是什么(诠法),而是去描述道体不是什么(遮法)。描述道体全是使用否定法,因为我们的思维方式都是指向对象性的事物,有局限的,而道不是对象性的,所以只能使用否定法。
视之不见名曰夷,听之不闻名曰希,搏之不得名曰微。
夷:平,引申为除去,比如夷为平地,没有的含义。道虽然眼睛看不到,但是他是确实存在的,名为夷。
希:稀少,引申指静寂无声。道虽然声音听不到,即使超越人的可听范围,但是他是确实存在的,名为希。
微:微小,几乎不存在。搏:用手触碰、抓取。道虽然触碰不着,但是他是确实存在的,名为微。
从人类的感官的三个维度来描述道,老子通过了对感官认知的否定,来描述道。
此三者,不可致诘,故混而为一。
诘:追问,扩展。
夷希微这三者,不可通过感官追寻扩展更多的道认知。
诘也引申为思维,说明道是无法用感官、思维来理解的。
故混而为一:夷希微这三个维度本身是合一的(混在一起的),而我们用分别的意识认识道,拥有很大的局限性,就会什么也认识不到了,也不会认识真正的道。
其上不皦,其下不昧。
皦:皎(明,光亮),北大本为杲。
昧:暗。北大本为没。
道本身既不发亮也不是阴暗的。
绳绳不可名,复归于无物。
绳绳:繩繩,绞丝旁+冥,是幽暗不可名状的含义,也是不可名的含义。
不可名:不可以名状,描述。
使用我们的思维、语言、描述出来。如果我们用思维语言去描述道,那我们就会将复归为物体了,但是道并不是一个物体。人的认知全是事物,我们就会天然的将道认知为物。
迎之不见其首,随之不见其后。
迎接道的时候,看不到他的头。跟随道的事后看不到他的尾。无头无尾、无上无下。
是谓无状之状,无物之象,是谓惚恍。
没有形状的形状。
没有物品的形象。
把他(道)称作“惚恍”。
惚恍,竖心旁:
惚,忽然,飘来忽去,很快速的出现消失。
恍,光亮。
明明暗暗,而且需要用心来捕捉认识的。
惚恍是从人类的认知(心)的角度而对道的命名。同时也有对人类现有认知的否定的含义。
执古之道,以御今之有。
执:把握、掌握。
古、始:老子在时间维度来描述道,他是源头。
御:驾驭。
今之有:古派生的东西,也就是道产生的东西,这个世界一切的东西。
掌握了道,就可以解决这个是世间所有的问题。
能知古始,是谓道纪。
古始:道。
纪:丝缕(蚕丝)的头绪,引申为根本。
如果人可以悟道,可以称为道纪(证道着,保存者)。
最后更新于
这有帮助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