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三章

经文

希言自然,故飄風不終朝,驟雨不終日。孰為此者?天地。天地尚不能久,而況於人乎?故從事於道者,同於道;德者,同於德;失者,同於失。同於道者,道亦樂得之;同於德者,德亦樂得之;同於失者,失亦樂得之。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。

注释

视频内容从10:00开始。


希言自然,

  • 希:大音希声,听之不闻名曰希,希是代表没有声音的含义。

  • 言:言说、语言。人类依赖语言也迷于语言。

  • 自然:道的某种维度的品质描述,大自然也是道的体现。是一种本来的、没有介入的、朴的、自性的状态。

大自然(也是道)以自己独特的没有声音的方式言说,呈现一切。


故飄風不終朝,驟雨不終日。孰為此者?天地。天地尚不能久,而況於人乎?

狂风暴雨虽然强烈强大,但是始终不能持久的。狂风暴雨是谁做的?天地。如果天地都不能长久,何况是人?(人相对天地非常的渺小、犹如白驹过隙)

那些伟大的、强盛的都不会长久,即使是天地也不可避免。而人类如何的建造帝国、庞大、创造,也是无法长久的,一切本就是无常的。


故從事於道者,同於道;德者,同於德;失者,同於失。

  • 從事於,将时间精力都放在某个地方,臣服于某个地方,就是从事于。

  • 道,来源和归宿。

  • ,道在人心之中的展现,符合道的人心品质。德从前的写法为 “上直下心”,代表就是干净的内心、无投射、即是心自性的状态。

人本身处于无常之中,所以需要选择。那如何选择? —— 将我们的生命都投入于与道相关的东西之中,随顺、臣服、跟随道(从事于道)。从事于道的人与道相同,从事于德的人与德相同。道有什么品质,你就会有什么品质。从事于失的人,就会失道失德。

《论语》讲,求仁得仁,道需要求道才能得来。


同於道者,道亦樂得之;同於德者,德亦樂得之;同於失者,失亦樂得之。

亲近道的人,追求大道的人,道也会欢喜的和你亲近。当你亲近德,德也会亲近你。当你失道失德,迷失也会追逐你。

亲近什么就会吸引到什么。


信不足焉,有不信焉。

第十七章也有此句。

你的信任、信心不足,是因为你本身仍然有不信的。信决定了你是从事于道、还是德、还是失。

信任、信心产生,才能走好求道的路。相信的力量。《道德经》整篇老子都在从各个方面让我们相信道。

最后更新于

这有帮助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