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章

经文

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(xiàn)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常使民无知无欲,使夫(fú)智者不敢为也。为(wéi)无为(wéi),则无不治。

笔记

视频内容从00:21分开始。


不尚贤,使民不争;

  • 尚:崇尚。

  • 贤:可以理解为钱财,也可以理解为贤能。

  • 不争:争夺。

不崇尚有钱的人大商人,可以让百姓不争(不争钱多钱少,不争利)。

不崇尚有贤能的人,可以让百姓不攀比竞争。

尚贤什么问题?

  • 尚贤,首先会对所谓的贤能与不贤能做一个基本的定义。而这个定义的客观与否就是问题,而一旦对贤能做定义,就会影响其他方面的人才的发展和晋升。比如在科举制度中,贤能被表述为八股,大家都将目光锁定到了科举之中,其他的方面反而忽视了;比如高考,只看中分数,确忽视其他的一些诸如动手能力、心理健康。

  • 所以,相比定义贤能、不贤能,更重要的是一个开放、自由的环境。

如果没有竞争,社会是否还会有进步(经济、社会的发展)?竞争与进步真的有关系吗?

  1. 竞争与进步没有强关联关系,竞争产生进步的前提是,有一个开放的环境,比如科举制度就是一种恶性竞争。

  2. 如果是良性竞争,虽然会为社会带来进步,但是在过程中,某些有利于发展的方面可能在竞争过程中落败,所以竞争形成的社会进步的模式仍然不是最优解。

  3. 最好的理想的进步方式是,人人都不争,人与人之间透明合作(比如Linux系统),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。这远比竞争带来的进步大的多。


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

  • 难得之货:稀有之物,比如金银珠宝。

  • 贵:让其很有价值。

  • 为盗:行偷盗之事。

当稀有之物很有价值,就会引发盗贼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窃取。

所以如果想让这个世界没有盗贼,在治理上就不可以让百姓追逐这些东西。平衡让百姓获得平等的劳动致富的机会,也是治理的重要内容。而现在资本会对某件物品刻意的制造稀缺性,比如钻石、拉布布,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价值,而是刻意炒作而成的。


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

  • 见:展现,展示。

  • 可欲:可以引发欲望的东西。

不要展示那些容易引发欲望的东西,这样就能让百姓的心保持安定。

可欲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你见了,生活在普通小县城的人对生活并没有多少欲望,见识的越多,你的欲望就越大。而现在的GDP就是要带动人的欲望,满足人们的欲望,让人消费。GDP与百姓的生活幸福程度并没有什么关联,真正有道的治理关心的是百姓精神的状态,精神的满足,欲望的清淡,欲望的减少,少私寡欲。


是以圣人之治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

  • 虚其心:虚是虚掉的意思,虚掉我们的妄心,贪欲,避免百姓争、盗、乱。

  • 实其腹:与虚其心对应,只有老百姓有的吃穿社会才可以稳定。

  • 弱其志:意志,志就是意,是强烈的心的力量指向某个地方,也就是弱化强烈的欲望。

  • 强其骨:骨代表筋骨,指代百姓立足的东西。


常使民无知无欲,使夫智者不敢为也。

  • 常:时常、永远。

  • 无知:对应上文的不见可欲。

  • 无欲:没有欲望。

  • 智者:知者,聪明人,聪明人是知和欲完全的打开人。在社会中还存在一种胆大,又有小聪明的人,总会钻个空子(敢为)。这样就可以让这种社会的小聪明的人不敢为。

  • 不敢为:不敢胡作非为。

无知无欲并不是让百姓愚昧,无欲的愚民政策。而是指,老子在治理方面比较推崇让百姓知道的少,欲望少,从而让百姓获得幸福。比如在大城市打拼的人,见过纷纷繁繁的欲望的世界,他又得不到就会痛苦,即使得不到,他也不会回到小县城。能放下这些欲望的人只有两种,体验过这些欲望的,以及内在充实的修行人。

此句不仅有治理的大方向的引导,也有禁止。


为无为, 则无不治。

  • 第一个为:施行。

  • 则:那么。

  • 不治:治理不好的。

使用无为来治理,没有什么是治理不了的。

结论,使用无为来治理 —— 无为而治。上文中讲的就是无为而治,无为的治理首先要要求治理者要明心见性,拥有智慧,然后根据情况去做。如果没有明心见性,即使什么都不做也是有为。

在位的治理者最担心的事情是位子,如果是无为而治,根本不用担心位子。

最后更新于

这有帮助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