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十二章
经文
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聋,五味令人口爽,驰骋畋(tián)猎令人心发狂,难得之货令人行妨。是以圣人为(wèi)腹不为(wèi)目,故去彼取此。
笔记
视频内容从11:00开始。
在佛学中,人的意识分为八识,又有器官参与,才转换为行动:

六识、七识、八识,统称为意识,也是心。
第六识:大脑是他的器官,比如美丑。
第七识:产生自我意识与分别心,是贪嗔痴等烦恼的根源,也就是我的意识,比如我喜欢这个漂亮的。
第八识:收藏和记忆,存储你生生世世的记忆。

修行是在第六识、第七识下功夫。
五色、五音、五味,为尘。外物。
目、耳、味,为根。耳目感官。
盲、聋、爽,为识,耳目感官与外物相触,产生我们的认识(心)。
根于尘相互作用,都会对识产生败坏的作用:盲、聋、爽。五色、五音、五味皆是污染感官的。
天门开阖,能无雌乎?打开感官后,接收到六尘,感官是否可以不受污染? —— 对应 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。
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,
驰骋畋猎:骑马奔跑打猎。
令人心发狂:类似现在飙车的感觉,心是一种发狂的状态。
难得之货令人行妨。
难得之货:自己得不到的东西。
令人行妨:行为损害别人的利益。很多人得到权利之后或者中了大奖之后,人就飘了。
上述五句讲了外求的结果只会让自己受伤,让人的意识受到污染。故人要反省、要内求。引出结论:
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,故去彼取此。
腹:内。
目:外。
为腹不为目:向内追求,拒绝向外追求。这是觉醒的教导,人无论是天然的倾向还是现在所教育的倾向,都是向外的,所以人的痛苦烦恼也是必然的,释迦摩尼讲,你的人生必然是痛苦烦恼的。
去:去向外。
取:取向内。
佛教八苦(人生八苦):
一生苦
二老苦
三病苦
四死苦
五所求不得苦
六怨憎会苦
七爱别离苦
八苦受阴苦
向内求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不要拥有任何期待,有期待一定会有失望,甚至是绝望。而你的期待又会给对方带来压力,对对方来说也是一种痛苦。我们要做一颗独立的树,而不是围绕树的藤蔓。
要学会与自己相处,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,比如兴趣爱好等。
最后更新于
这有帮助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