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章

经文

绝学无忧。唯之与阿(ē),相去几何?美之与恶(wù),相去若何?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。荒兮其未央哉!众人熙熙,如享太牢,如春登台。我独泊(bó)兮其未兆,如婴儿之未孩;儽儽(纍纍lèilèi)兮若无所归!众人皆有余,而我独若遗(匮kuì),我愚人之心也哉;沌沌(忳忳dùndùn)兮!俗人昭昭,我独昏昏。俗人察察,我独闷闷(mèn);澹(dàn)兮其若海,飂(liù)兮若无止。众人皆有以,而我独顽似鄙(bǐ)。我独异于人,而贵食母。

笔记

视频内容从08:00开始。


本章的段落共可以分为四个层次:

  1. 绝学无忧。

  2. 唯之与阿,相去几何?美之与恶,相去若何?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。

  3. 荒兮其未央哉!众人熙熙,如享太牢,如春登台。我独泊兮其未兆,如婴儿之未孩;儽儽(纍纍)兮若无所归!众人皆有余,而我独若遗(匮),我愚人之心也哉;沌沌(忳忳)兮!俗人昭昭,我独昏昏。俗人察察,我独闷闷;澹兮其若海,飂兮若无止。众人皆有以,而我独顽似鄙。

  4. 众人皆有以,而我独顽似鄙。我独异于人,而贵食母。


绝学无忧。

  • 绝:弃绝。学:日益。

  • 绝学:为道。

我们要想无忧(忧即是患,代表人生的种种烦恼苦闷,比如担忧、忧虑、忧伤),就需要为道。事实证明,学习,累积并不能让我们无忧,我们越累积越烦恼、负担越重,越是无法解脱。

佛教的无学位,修道到一定的程度,不用在学习了,开始证道了。是代表修道的成果。与这里的绝学对应。

绝学的其他含义:

  • 为往圣继绝学,这里的绝学是指断绝了的圣贤的学问。

  • 决定的技术,比如非遗技术。


唯之与阿,相去几何?美之与恶,相去若何?

  • 唯与阿是一对反义词:唯是是的,表示肯定、顺从、顺服的含义,比如唯唯诺诺、唯命是从;阿则是苛责、苛骂、责骂的意思。唯与阿,顺从和苛责,实际并没有什么区别。当你的心可以如如不动,二者就没有区别,问题不在于外境(相,差别),而在于你的内心。

  • 美与恶是一对反义词:美,赞美/美丽;恶,讨厌/丑陋;我们喜欢还是厌恶,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区别。

老子告诉我们要超越对相的分别。


人之所畏,不可不畏。

人们所害怕的东西,我们不可以不畏惧。我们这些修道的人对待普通老百姓所畏惧的事情,也要有所忌惮。

修道的人并不是真正畏惧什么,而是和光同尘,与众人相处,表现出类似众人的怕怕的相。不谴是非,以与世俗处(庄子).

孙策杀于吉。三国时道士于吉颇有道术,诵读道书,制作符水,给人治病,江东不少人尊奉他。有一次孙策在城楼上召会诸将,于吉从城门经过,结果孙策的诸将十之六七跑下去迎拜于吉,令不能禁。孙策大恼,逮捕于吉,结果诸将纷纷求情,连孙策的股肱之臣都来替于吉求情,越是如此,孙策杀他的心意越坚决。最后连孙策的母亲吴夫人都来求情,这更坚定了孙策的决心,这么个道士经过,就能让众将不顾君臣之礼,把老子晾在那跑去礼拜他!随后将于吉斩首,首级悬于市。

专制者眼中的哲学家、思想家,多多少少都有于吉的影子。你讲的越有道理、越受人们认同,越为专制者所不容。


荒兮其未央哉!众人熙熙,如享太牢,如春登台。我独泊兮其未兆,如婴儿之未孩;儽儽(纍纍)兮若无所归!众人皆有余,而我独若遗(匮),我愚人之心也哉;沌沌(忳忳)兮!俗人昭昭,我独昏昏。俗人察察,我独闷闷;澹兮其若海,飂兮若无止。众人皆有以,而我独顽似鄙。

主要是讲我与众人的区别:

  • 众人熙熙,如享太牢,如春登台。我独泊兮其未兆,如婴儿之未孩。

  • 众人皆有余,而我独若遗。

  • 俗人昭昭,我独昏昏。

  • 俗人察察,我独闷闷。

而荒兮、泊兮、儽儽兮、沌沌兮,都在描述我的状态。


荒兮其未央哉!众人熙熙,如享太牢,如春登台。我独泊兮其未兆,如婴儿之未孩;

  • 央:央比中多了一条腿,基本含义就是中央,比如夜未央。而这里的央,是秧苗的秧。而植物的中的状态,是已经长大的状态,但秧并不是长大的含义,为什么要使用禾+央来表示?而秧苗是植物刚生长的状态,并没有达到中,而是一种青少年的状态。秧实际的含义为:植物生根从土地冒出后的状态。而种子从种子的两瓣中间萌芽出来的,也有中央的含义。

  • 荒:荒芜,指大地一篇荒芜。而这个大地就是指代“我”,也就是老子的内心一片混沌、无分别心的状态,一直保持质朴的状态,没有任何分别萌生。

  • 太牢:顶级的宴席。

  • 登台:登高眺望。

众人熙熙,这种熙熙的状态 —— 就像打开全部感官,享用大餐。也像在春天登高眺望,眼睛得到了极大的满足,登高后还会相呼。

而老子跟众人不同:我独泊兮其未兆,如婴儿之未孩;

  • 泊,停泊、淡泊、驻守。

  • 兆,端倪。

我驻守在还没有端倪的位置上(也就是上文说的朴、混沌的状态),就像婴儿还没有变成孩子的状态(没有分别,都是本能)。整句就在描述心性原始质朴的状态,没有被开发,没有迷失在感官上的朴的状态。


儽儽(纍纍)兮若无所归!众人皆有余,而我独若遗(匮),我愚人之心也哉;

  • 若无所归:找不到归宿。

  • 儽儽兮其不足,若无所归(傅奕本),儽是憔悴的含义,好像被剥夺了什么,丢失/丧失了什么,完全的被挖空掉了。其不足,也就是若匮(匮乏)。

  • 有余:众人都在累积的含义,日益。

  • 遗,也是匮,匮乏,空掉了。这里指代我是日损。损到自己“若无所归”,无立足之处。

去年贫,未足为贫,今年贫,始是贫,去年贫,犹有卓锥之地,今年贫,锥也无。—— 香严智闲 禅师。

跟众人相比,我就是“愚人之心”。什么是愚人之心?混沌。


沌沌(忳忳)兮!俗人昭昭,我独昏昏。俗人察察,我独闷闷;

  • 忳忳:我的新的状态是混沌、无分别的。

  • 昭昭、察察:明白,看的清楚。众人都以为自己看的清楚,在事情上、名利上看的很清楚,明察秋毫,这叫昭昭察察。

  • 昏昏、闷闷:也就是对忳忳的描述,即使混沌,稀里糊涂的样子。


澹兮其若海,飂兮若无止。

  • 澹:像大海一样淡然、淡泊、宁静、深邃,无执着。

  • 飂:天上飘的风,像天上的风无所固定、没有固着,自由自在。

心的状态既像大海一样宁静,又像风一样自由。


众人皆有以,而我独顽似鄙。

我跟众人的区别在于,众人皆是以有为本,收集,众人是执着的。而我跟众人不同,什么都不求,甚至还要抛弃,像一个鄙(傻瓜、未开化的状态)。


而这个区别的真正的原因是什么?—— 我独,异于人,而贵食母。

  • 独:没有依靠。众人全在依靠,依靠别人、依靠所有,而一个独立自主的人完全不靠外界。

  • 食:吃,母:源头。

我之所以能够独立自主,跟众人不同,是因为我立足在道之上,每天吃的都是道给我东西,就像吃母乳一样。我一直可以实时回到源头。

最后更新于

这有帮助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