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章

经文

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(wù)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较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(hè),前后相随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;万物作(zuò)焉而不辞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夫(fú)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
笔记

无论是人还是任何其他生物,我们都有一个逐渐发展的意识的二分性的问题。当我们还是胎儿时,在四个月的时候,胎儿就已经有了听力了,这就意味着他的耳根已经开始启用了,那么他对外在的声音是有区分的,自然就对声音开始有了分别,当睁开眼睛的时候,就会对图像产生区分。因为刚刚出生,是无法表达,也无法识别外界的事物,所以人就会给婴儿命名,教婴儿识别万物,婴儿就开始认识(名相概念与事物的匹配的认知)了。

经过长时间的认识,他就会根据名相概念,构建自己的意识活动。比如,妈妈去哪儿了?这个时候,婴儿就进入了名相的世界,也就是头脑的世界。无论是感觉、直觉、判断、推理、概念、图像这些全在大脑中。

恰恰是人类可以造就一个名相世界,所以人的大脑及其的发达。人类就凭着名相概念,名相世界,利用思维造就出无数的东西,比如科技、文明、哲学、城市等等。这种分离的世界与相应的名相世界要比动物的意识更加高级,这也是人类伟大的地方。

第二章,老子主要讲了人类创造了名相世界后,就要被名相世界所束缚,也就是被分别/分离所束缚。因为我们对世界的认知都是成双成对的出现的,有有就有无,有黑就有白,有男就有女,有上就有下,有美丽就有丑陋。


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

  • 天下:世俗的世界,名相的世界,人的世界。这里是指天下人。

  • 知:不仅仅仅仅是知道,更是通过主观认知建立的价值标准,比如何为美、何为丑。

  • 之:结构助词,也可以写作美为美。

  • 斯:于是、就是。

  • 已:已经发生、已经产生的含义。

  • 美、恶:喜欢、厌恶。也可以读作è,那含义就变为了,美丽与丑陋。

天下人都认知到什么是美/喜欢的时候,于是丑/厌恶的观念也就随之产生了。

美其实就是恶。为什么美就是丑?因为美与丑本身就是相对的概念,换个角度美与丑可能就调转了。美丑本身是二分的,是主观的。当我们太在乎喜欢的东西,我们就会被困住。比如,你想要买一件衣服,但是买不到或买不起,那你就会痛苦。正是因为你太喜欢,所以你才会痛苦,但如果你明白,喜欢就是厌恶,那你自然就不那么喜欢了,那你就从这个执着中走出来了。

我们的所有喜欢/厌恶都是执,执着的前提是他们是二分的,而这种二分又是我们主观产生的,并非是客观存在。比如可能你喜欢的这件物品对别人一文不值,甚至很讨厌。

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

  • 善:与能歌善舞的善是同意含义,是擅长、善于。也可以勉强理解为善良。后文中,有很多善,比如:上善若水、居善地、心善渊,都是这个擅长、善于的含义。

  • 不善:这里代表否定,不擅长、不善于。

都人知道什么是善,那么不善的观念就产生了。

善与不善也是成对的概念,所有的对立面都是成对的概念,这是人类的区分。人类上认为的美,在动物那,甚至另一个人那儿,并不觉得美。比如人类喜欢黄金,代表着价值,但是你把黄金放到狗的面前,还不如将一坨大便给狗,狗闻了一下这个东西对它没有意义的。所以黄金的价值都是相对的,人建立的所有东西都是以人的价值观、人的眼光、人的世界为基础的。

人是万物的尺度 —— 普罗泰戈拉。

当我们从人的角度来看世界,就很容易被二分性束缚。其实只要是生物,就有分别意识,只不过人是最发达的,分别是生存在这个世界的基础。

关于善与不善在做事上的思考:

我们在做一件事情之前,总是会给自己贴一个二分的标签:善与不善。往往事情没有做之前,已经开始为自己预设一些固有的观念了。比如,这个我不擅长、这个看起来好难啊等等。而真正的行动方式是什么?忘记难易,直接去做就好了,做好每一步,自然就拿到好的结果。


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较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。

  • 故:所以。

  • 生:相互依存、因为对立而存在,比如词语共生。

  • 成:甲骨文成(戌(斧钺)​​ + ​​丁(契盟柱)​​)构成,意为用武力缔结盟约​​,后引申为对立双方达成平衡关系​​。这里为对立概念通过相互参照才能被定义和显现​​。

  • 较:比较、较量,很多概念是通过比较才得来的,一旦比较就会隐含一些竞争。

  • 倾:本指​​物体依靠他者防倒,引申为互相依存、支撑,以达成平衡。”贵以贱为本,高以下为基“。

  • 和:龢,排箫管​​ + ​​禾​​(表调和),原指​​多音协奏​​。对立元素共振生新质​​,独音为“声”,众声谐振成“音”,形成音乐。放下分别,自然就进入和境。

  • 随:次序的流动性,前可变后,后可变前,如行军时后卫转前锋,而不仅仅是单向的因果关系,而是可以相互转化的。

原句

关系

人为执着

有无相生

互显而存

执“有”惧“无”​​

难易相成

互证而立

​​逐“易”避“难”​​

长短相较

互较而显

​​标“长”贬“短”​​

高下相倾

互依而稳

​​慕“高”厌“下”​​

音声相和

互振而谐

尊“音”斥“声”​​

前后相随

互转而续

​​争“前”恐“后”​​

而上面的所有的对立概念,他们都是相互依存、相互转换的。


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;

  • 是以:所以。那因为什么?因为众生处于世间的二分之中,只要处于二分,便是有为,即使你不去想,也是有为,因为你的意识被分别困住了。所以众生会有烦恼。

  • 圣人:圣人是超越这些分别的人,处事都是无为来处事(处无为之事),以不言来行教(行不言之教)。

  • 处:处理、面对。

  • 行:施行、实践。

  • 不:并不是指对立面,比如有为与无为,言与不言,而是指代超越。道德经中的很多的否定词基本都是这个含义。

  • 不言:声音不说是不言,说也是不言;而我们说也是言,不说也是言。老子是告诉我们,修行与修道就是要在这个分别的人时间超拔出来,这个超拔出来的人就是圣人。

  • 不言之教:将不言之教理解为身教,是狭隘的。

所以圣人用无为去处理事情,用超越言语的方式来教导众人。


万物作焉而不辞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

  • 作:协助,省略了主语圣人。

  • 万物作焉:圣人跟随万物的规律和变化,来协助支持万物的生长。圣人不仅作为人而存在,更是与天地并存的一个伟大的存在,参天地化育。

  • 而不辞:辞代表言辞,说辞。圣人这么伟大,辅助万物的存在,但是却从来不说,他认为没有什么好说的,它不需要表达。

  • 生而不有:生代表生长,有代表占有。比如母亲生了一个孩子,我们就要占有孩子,你要听我的话、你要考什么什么学校等等。生而有就是普通人的状态。

  • 为而不恃:恃代表自恃,做了事情,又要抓的牢牢地,心里很在意。圣人则是做了就放了,行云流水一般。

  • 功成而弗居:事情做好了,不居功。不会想着算在我头上。而我们普通人做事,做成了事情会感觉到骄傲,期望听到别人的认可和赞美,人动了这个念头就是众人。《金刚经》讲:应无所住,而生其心,才是有道的妙用。否则你就是做了这个,有了这个,就变成“我”的了,我会到处收容这些东西,占有,控制,无奈,想得通的叫放手。

无论是有,恃,还是居,都是建立在分别之上的。

本章老子在讲圣人是在这个世界上是怎么展现他的存在的。


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
  • 唯:因为。

  • 弗:不。

  • 居:占据、把持,是一种执着的心态。众人往往都喜欢占功劳。

  • 不去:不会离开、不消失。

正因为他不居功、不占有,所以他的功德反而会长存。

不居是去重拥有的幻觉,而不争则是一种随顺自然的态度。

最后更新于

这有帮助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