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道德经》

第一章 众妙之门

道,可道,非,常道。名,可名,非,常名。无,名天地之始;有,名万物之母。故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。此两者,同出而异名,同谓之玄。玄之又玄,众妙之门。

注释

可以用言语描述的道,就不是常道。可以用文字表述的名,就不是常名。无,是形成天地的本始。有是创生万物的根源。所以常从无中,去观察道的奥妙。常从有中,去观察道的端倪。无和有这两者,同一来源而不同名称。都可以说是很深幽的。幽深又幽深,是一切奥妙的门径。

常无,欲以观其妙;常有,欲以观其徼

一杯水,将其倒空,那这个杯子就是空的也就是“无”, “无”要观其妙,杯子虽是无,但可以生有,可以装水、装茶、装酒等,无中生有,无中有妙。徼,就是“有”的边,经常警惕,走到徼这个位置,就需要停止了,绝不可以走过去。如果不注意“徼”,就从“有”变成了“无”。

当我们什么都没有的时候,要找到一个道(正道,白道)。当我们有的时候,我们要注意,不能失掉,要镇得住它,要观其徼。

第二章 功成弗居

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矣。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万物作焉而不辞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夫为弗居,是以弗去。

注释

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,丑的观念也就产生了;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,不善的观念也就产生了。有和无互相生成,难和易互相促就,长和短互为显示,高和下互相呈现,音和声彼此应和,前和后连接相随。所以有道的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理世事,实行”不言“的教导。万物兴起而不加干涉,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,作育万物而不自恃己能,功业成就而不自我夸耀。正因为他不自我夸耀,所以他的功绩不会泯没。

第三章 不可见欲

不尚贤,使民不争;不贵难得之货,使民不为盗;不见可欲,使民心不乱。是以圣人之治也,虚其心,实其腹,弱其志,强其骨。常使民无知、无欲也。使夫智者不敢为也。为无为,则无不治。

注释

不标榜贤明,使民众不起争心;不珍惜难得的财货,使民众不起盗心;不显耀可贪的事物,使民众不被惑乱。要使人心灵开阔,生活安饱,意志柔韧,体魄强健。常使民众没有伪诈的心智,没有争盗的欲念。使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不敢妄为。依照无为的原则去处理世务,就没有不上轨道的。

第四章 和光同尘

道冲而用之,或不盈。渊兮,似万物之宗。锉其锐,解其纷,和其光,同其尘。湛兮,似或存。吾不知谁之子,象帝之先。

注释

道体是空虚的,然而作用却不穷竭。渊深啊!他好像是万物的宗主。他不显露锋芒,解除世间的纷乱,收敛他的光耀,混同他于尘世。幽隐啊!似亡而又实存。我不知道他是从哪里产生的,好像是天地的宗主。

第五章 天地不仁

天地不仁,以万物为刍狗。圣人不仁,以百姓为刍狗。天地之间,其犹橐龠(tuó yuè)乎?虚而不屈,动而愈出。多言数穷,不如守中。

注释

天地无所偏爱,任凭万物自然生长。圣人无所偏爱,任凭百姓自己发展。天地之间,岂不像个风箱吗?空虚但不会穷竭,发动起来而生生不息。政令烦苛反而加速败亡,不如持守虚静。

第四十章 有生于无

反着道之动 。弱者道之用。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

注释

相反,是道的运动所在。柔弱,是道的力量所在。天下万物都生于实有,实有出自于虚无。

注解1

所有事物的发展,都要经过对立统一的过程。任何事物发展到最高峰,都会物极必反,再次走到自己的对立统一面。比如,你越想获得,就要越先学会舍得;你越想成大事,就越要从小事做起;你越想快速做成一件事,就越要慢慢的做。要把自己放到弱的位置上,永远谦卑,永远把小事做好。低谷期的时候,也是一个涅槃重生的最好时机。把自己放到弱的位置 藏锋、隐智、戒欲、醒身。按照道的方式和规律去行事。

注解2

最后更新于